top of page

「手心手背都是肉,手足紛爭let it go」談手足衝突處理 魏敬嶸 臨床心理師

各位爸媽們,在疫情持續且停課時間延長的日子裡,大家都還好嗎?想先跟各位說聲:辛苦了。當孩子們在家學習、遊戲,手足間的相處時光變長,有沒有覺得互相計較、一言不合就衝突的情形變多了呢?以下有幾點衝突處理的原則,供各位爸媽參考:
1. 重拾靜心:長時間的陪伴與照看下,讓我們的情緒感知變得緊繃、理智線漸漸介於有和沒有之間、常感力不從心,這些狀態對多數照顧者來說既普遍又無奈。在我們決定與孩子們面對問題前,試著先讓自己保有消化情緒的空間,注意當下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發生的事,並允許這些感知和念頭是真實存在,同時將專注力放在呼吸吐納上,過程有點像是「一點小事也要吵,煩死了。喔!這是個念頭,我現在要先吸口氣,吐氣….氣死人了,他們每次講都講不聽。這也是個念頭,吸氣,吐氣…」,讓自己的狀態恢復平穩。
2. 觀察與評估:接著觀察衝突發生的原因,是爭奪物品的所有權?競爭當第一?只想按照自己的規則遊戲?發生肢體碰觸或攻擊?也需要評估孩子的衝突解決能力,包括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、情緒調控能力、社交技巧及問題解決能力等,適時地給予引導與協助,例如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,可能需要爸媽協助將其生氣的原因表達出來,釐清問題後教導適切的表達方式,並協調手足間的溝通。特別須注意的是,讓孩子「安全不受傷」永遠是處理的第一考量,當雙方發生打架時必須先彼此暫時分開,等冷靜過後再來討論衝突。
3. 引導但不審判:在營造討論氛圍時,可以先
(1). 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(「我們來回想一下打架前發生什麼事?」、「什麼原因讓你這麼生氣?」,並簡單摘要問題(「哥哥一直在玩積木,而且不讓你玩,是嗎?」,表達對孩子情緒的同理(「不能玩想玩的,還被哥哥罵,讓你很生氣,氣到動手打他」),當孩子情緒稍緩再來討論解決方法(「可是打人不能解決問題,而且我們家不能打架,我相信你們能想到其他方法」、「如果再重來一次,你們會怎麼做」)。
(2). 有時協調過程並不總按照我們的劇本走,像是孩子可能答不上來為什麼這麼做,或是某一方過於堅持而不願配合或妥協(例如:「這是我的(玩具),我不要給弟弟玩」,實際上玩具可能是共有分享的),這時爸媽或許可以猜測孩子的意圖(「我猜你可能還想繼續玩」、「是不是你覺得這是你先拿到,而且你想要自己玩」)。
(3). 有時協調過程孩子們不免各說各話,這時如果採「連坐處罰」或鼓勵「大的讓小的」,反而容易讓孩子有不公平、受委屈的感受。另外,當爸媽在描述事件經過時,也可以提醒自己盡量避免給孩子貼標籤(如:「你又在欺負弟弟了」,這可能讓孩子們接收到自己是「欺負者」或「被欺負者」的角色,反而讓孩子朝向跟標籤有關的行為來表現),而是根據觀察到的事實來描述(如:「我看到哥哥不讓你玩,你就動手打他」)。
  每一段手足關係都是一種緣分,當孩子們在不同的互動方式下學習和思考解決方法,其實也在為日後面臨到的人際衝突做準備。

bottom of page